足迹
贞观大唐第一执绔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十八章大唐厨艺之宗师 十二 修改(第1页)

芋头虾发现自己似乎有强迫症的倾向,总得要查资料才放心……呜呼    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正文:        崔氏自门口出进入,并没有直接上到王氏所做的座位附近,而是站立在在堂内南侧的木地板上,袅娜生姿的对王氏一拜:"妾身崔氏,并三郎、二娘,拜见夫人!"        没办法,封建社会就是如此,尤其是初唐,官宦之家,自认为贵族的,内室之内的规矩就是如此大,如此正规。就像是如同后世那样,大妇和妾室之间的明争暗斗,大唐也有——宅斗无论何时何地,都是女子乐于的游戏,但对于杜家来说,这样的事情不是主流。        一是杜如晦并不是个**的人。到目前为止,在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就已经爵拜蔡国公,赐实封一千三百户,并在贞观二年任检校侍中,并兼任吏部尚书,仍然总管东宫兵马的杜如晦,只有一妻一妾。在允许纳妾、并且王氏并不是个妒妇的前提下,杜如晦仍然不痴迷于女色,只能说他志不在此。        二是王氏与杜如晦是结发多年的老夫老妻,在一起度过了杜如晦艰难的一段时期,并且已经有了两儿一女,即便是算上如今,王氏已经可以说是人老珠黄,但杜、王二人仍然能够相守相依。杜如晦并不是那种"富易妻、贵易友"的人,算是既能"共苦",更能"同甘"的人。王氏明白杜如晦的性情,并不担心别的女人从自己身边夺走丈夫。        三是崔氏其实并不是个妖冶的女子。要不是被太宗皇帝赐予杜如晦为妾,也许崔氏的一生就是如同抚养她的老宫女一样,终老于宫室,也成了一个老宫女。崔氏骨子里就是一个恬淡、不争的女人,如今有了夫君,有了儿女,更是已经心满意足,除了把抚养她到大的老宫女作为姆妈赡养之外,一颗心就在杜笛和小清漪身上了,根本就没有争风捻醋的心。再加上李小二皇上为了不至于让她在杜家太过于难做,破格赐予了作为妾室的她,正五品下的县君诰封,虽然与王氏的从一品国夫人的诰封不能相比,但对于稳定她在杜家的地位,也是起了极大的作用。而作为有品秩的封君,王氏也不好太过于轻待于她。        王氏纵然是大妇的身份仍然要时刻摆出来,但也不至于太过于慢待于崔氏,更何况崔氏也有了杜笛与清漪,在把"后继有人"作为极大的孝道的古人来说,这也是一种依靠和资本。        崔氏不争,王氏不妒,大房与二房便也能保持和气美满的家人形象。        因此,无论是不是表面现象,王氏、崔氏二人相见的时候,总是能够感觉出一派欢愉气象来,连带着两房的孩子们之间,也能做到兄友弟恭、姊妹和悦。        在封建社会,嫡生子女具有天然的优势,王氏也不担心作为庶生子女的杜笛和清漪,能够对嫡生子女的地位造成什么威胁,何况,目前来说,无论是嫡生子女,还是庶生子女,都算是聪慧勤奋,王氏也不需要担心嫡生子以后会败家,或者会被庶生子后来居上。反倒是作为庶生子的杜笛,虽然聪慧的性子得到了大家的赞扬,可他以前的调皮捣蛋也是闻名远扬。        相对于作为嫡母的王氏来说,作为亲生母的崔氏才是最头痛的那个。        ……        看到崔氏拜了下去,王氏赶忙起来相扶:"崔娘子(注:唐朝妻妾之间好像并不流行姐姐妹妹的称呼,反正芋头虾是没有查到资料该如何称呼……)礼重了,且请起!"又责怪左右的侍女:"看见崔娘子过来,施礼之际,也不知道搀住崔娘子……"        崔氏笑吟吟的说道:"无妨,原本见过夫人就须以礼相见的,礼制在,不可废,夫人过谦了!"又笑吟吟的对杜笛和小清漪说:"三郎,清漪娘子,过来拜见阿娘(注:这个芋头虾就直接用唐朝对嫡母的称呼了。如不了解庶生子如何称呼嫡母和本生母称呼的童鞋,请参阅本书第十一章)!"        杜笛从直到崔氏拜见完毕,王氏才起身相扶,之后又假做责怪左右侍女没有拦住崔氏向王氏施礼,就已经明白,其实作为大妇的王氏,并没有像表面上那样对崔氏的存在风轻云淡。毕竟,看着仍然青春年少好颜色的崔氏,韶华已逝的王氏再怎么也不能做到无动于衷,不系于怀,内心总还是有警惕,因此也是愈发的注重上下尊卑,礼节到位与否。可以说,与青春仍旧、丽韵逼人的崔氏相比,四旬左右的王氏,已经有一点点不自信的开始了,只是掩饰的很好,也由此才会更加注重礼仪尊卑。        明白了这点,杜笛愈发的明白了自己的阿娘崔氏,为什么会在来拜见嫡母之前,把自己和杜笛、清漪收拾的如此庄重了。杜笛也知道了应该如何去做,才能消除王氏内心隐藏的戒心。        诀窍无他,只有五字而已:礼多人不怪。        ……        杜笛庄重无比的对王氏拜到:"儿拜见阿娘!"施礼时礼节与表情更是到位,丝毫不敢偷工减料,这关系到王氏对二房人的印象,从而影响着对二房利益的分配,即便是马大哈如杜笛,也打起来了万分精神,一丝不苟的施完了对王氏的拜见礼。        也幸亏大唐虽然是个追求森严制度的朝代,但还没有蒙元开始之后的那种华夏皆施跪礼的时代,只需要稽首、顿首等拜见上位者礼节即可。        在少|数|民|族还没有成为中原之主的时候,跪拜礼只有祭祀或者祭拜天地的时候,才会有,平时只须行拜见礼即可,别说是拜见嫡母,就算是臣子拜见皇帝,也不需要行跪拜礼,只需拜见即可,一般就是最常用的稽首,仪制类似于后世的磕头。可与此时的跪坐习俗相加起来,其实与后世的磕头和叩首,不可同日而语。而且,此时并不需要时时行稽首、顿首这种重礼,一般多是拜、拱手、作揖。        所以不但前边崔氏只须行拜见礼,就算此时的杜笛,以及一会之后的小清漪,都是只需要行拜见礼拜见大母即可。